2018年11月17日,由創合匯與全球創業周共同舉辦的第十二屆全球創業周中國站「創合匯」創業與投資高峰論壇上,創合匯創始人、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常務理事邵鈞進行了以“在不確定性中創造確定性”為主題的分享。
閱讀前先思考:
什么是硬趨勢?什么是軟趨勢?
我們因何焦慮?
如何在不確定中抓住確定性?
近幾年用的最多的詞就是不確定性,技術革命推動變革,其中技術呈指數級發展。我們每個人認識新事物的方式是線性的,這種線性級和指數級的不對稱造成了我們的焦慮。
一旦焦慮產生,我們就會重視某些知識的吸取。但在知識爆炸式的增長過程中,僅憑增加知識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前幾年,《黑天鵝》和《灰犀牛》這兩本書非常有名,一個是談小概率的不確定性事件,一個是談大概率卻容易被忽視的危機。這樣的環境有規律可循嗎?趨勢可以預測嗎?
德魯克在《已經發生的未來》一書中寫到:“未來無法預測,但我們可以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實看到它的變化趨勢和趨勢的變化來預見未來。”
1997年,凱文·凱利對新經濟規則做了概括,提出新經濟的三個特點:
它是全球性的;
它偏愛無形的信息——思想、信息和關系;
它是高度連接的。
我們這一輪的全球化是科技推動的新型的全球化;《今日簡史》這本書里說“在知識爆炸時代,我們只會相信和我們價值觀相符的事實”。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很難區分事實的真相,這是后真相時代,決定我們判斷的就是價值觀。中美之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價值觀的不同,而價值觀層面上的一些東西會越來越影響我們的判斷。
丹尼爾·伯勒斯在《理解未來的七個原則》一書中指出,有兩種趨勢:
一個是硬趨勢,即未來的定數,一定會發生;
一個是軟趨勢,即未來的變數,可能會發生。
比如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口老齡化、嬰兒潮、環保問題、城鎮化等等,都注定會發生。再比如科技進步(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顛覆定律等),也是一種硬趨勢。
科技發展過程中,每一次科技浪潮都是確定的,但在科技浪潮過程中誰能抓住科技浪潮的趨勢是不確定的,這就給很多企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由此,我們總結出一個規律:我們不能預測軟趨勢,但我們可以預測硬趨勢來創造軟趨勢,這也是我今天想講的主題內容。
一、預測硬趨勢,創造軟趨勢
接下來通過一些實例分析我們如何做到預測硬趨勢,創造軟趨勢。
作為不可忽視的硬趨勢,科技發展到目前已進入到萬物互聯的時代,進入了商業智能時代,大家對此具有高度的共識。
它意味著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層面迭代演進,人工智能的出現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區塊鏈技術也使得生產關系發生了較大變革,解決了協作、自組織方面的問題。
這為智能商業形成了兩個重要引擎:網絡協同效應和數據智能效應。這兩個車輪在推動未來智能商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