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箏會》的海外會友(員),加拿大多倫多著名鋼琴家、古箏家范上娥,新加坡著名鋼琴家、三弦家張念冰,來到上海觀看世博會。箏會資深的古箏家郭雪君、金振瑤、魏宏寧、李賢德等老同行、老同學與之相聚會面,正是一次交流和互相學習的大好機會.
“天下箏人是一家”!自家人見面,總免不了“談天說地”,談的最多的當然是“箏”的故事;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為走音樂“民族化”的道路,動員出自于鋼琴專業的學生,改學民族器樂。現這二位海外的華人音樂家,正是當年的本科生。除她們聰慧加努力的自身因素外,堅實的音樂基礎扶持了她們在民族器樂的傳承中取得了具大的成功,除演奏、教學外,專業的創作能力也特強,范上娥、格桑達吉曲的《雪山春曉》就是箏界無人不知,誰人不曉的創新佳作。
在加拿大的華人,學習古箏不在少數,但范上娥除個別教授之外,還需要化費時間自編教材,組織不同程度的學生排練合奏、重奏。諸如她與朝鮮的古箏演奏家合作搞音樂會,還需要將五線譜的總譜事先整理好,發給合作者進行排練,這樣就能省時而有效地進行交流演出,從中也可學習觀察到異國他鄉的東西,以她的角度來看,現時別人家的技巧和演奏水準都是非常高的,相對而言,上海的古箏則是平平而已。其實我也知道,同樣上音在加拿大的古箏名家項斯華、以及號稱在美國有三千弟子的王昌元。在國外的民族樂器教學中靠的都是自身的努力和創造呵。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中心考級委員會擔任名譽顧問,新加坡華樂團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的張念冰,是新加坡著名的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自離開音院后我們可是從未見面,但因在網上看到了她那當畫家的愛人,在迎北京奧運會的書畫大賽上作品得獎,我們才通過網絡有所聯系。如今她帶來了更多的關于新加坡華樂團的消息,讓我們知道了華樂團趙劍華、馬曉蘭、瞿建青、沈國慶(原本都是上海民族樂團青年尖子)等人的情況,讓我們贊嘆他們的成功來之不易呀。
古箏的走向世界,除歸功于海外“箏人”的努力外,也得益于樂器的進化和改革,談起二十一弦S型古箏,大家就懷念到上音之古箏傳人,功不可沒的王巽之先生,也見證了古箏箏架和鋼絲尼隆弦的制造創始人魏宏寧老師,也想起了音院樂器廠協助研制琴弦,甚至研制豎琴的戴昌老師,還有那當時在民樂系進行二胡、琵琶等鋼絲尼隆弦的使用、改進的老師和同學……。奇特的是,這項獨具匠心的創造,至今卻并沒有申請專利,在眾多為了賺錢的市場經濟來看,好像是有點“不可思義”,但此事卻是這一代代傳承的“文化人”,對民族音樂無私奉獻的一個小小縮影。
確切地說,中國古箏的走向世界,恐怕主要還局限在華人的地區,古箏是否真的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古箏如何來彈奏和介紹當地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樂曲?就像我們去國外就要看看外國的東西,老外來參觀世博會就要看看我們中國的東西,以及其它國家的東西。眾所周知,鋼琴和吉它在世界的廣為傳播,說明了它們已具有國際性的普及,已與各國音樂文化的交融,要說中國的鑼,已在各國交響樂團廣為受捧的話,那我以為,聲情并茂的古箏崛起也將是大有可為。
世博會給我們的城市生活帶來了新的空氣和理念,老外和海外兵團們給我們帶來了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春之消息,觀看各國優秀的展館讓我們驚嘆,給了我們很好的啟迪和答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本源于人文和科技的運用,也應驗了“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做不到的事”。那末上海的音協、上海的箏會,除了考級和比賽之外,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呢?讓我們、你們、以及他們……,大家一起來想想吧!
新聞中心